用思维导图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

    |     2016年4月8日   |   综合资讯   |     0 条评论   |    1336

2016-04-06 暖乎乎 warfalcon

640_19

正文

思维导图导图本身的规则很简单,几分钟就能学会,但思维导图的重点并不在于怎么画,而在于学会怎么想,怎么做。

学会很简单,怎么用才是关键

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思考模型,在画的过程就是定义和拆解问题的过程,每一个新的层级,都是在回答上一个层级提出的问题。

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只需要三步:

第一步:先找出问题(确认中心点) 第二步:再拆解问题(分解问题成二级分支) 第三步:然后试着去回答被拆解的问题。(扩展分支)

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发散思考,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。

用思维导图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?

暧乎乎在2012年完成了一个99天的间隔季之后,开始回归现实生活,当时她每天思考的头等大事便是:找什么样的工作?

我的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。第一份工作是跨专业就业,第二份工作是零基础转行。每一份都是用思维导图找到的。
每次找工作的时候,我都会用思维导图,分析和梳理个人优势、目标公司需求及我和目标公司之间的匹配度:
1. 挖掘个人优势的思维导图:我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工作?
2. 调查目标公司背景的思维导图:我想去的公司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?
3. 制作针对性简历的思维导图:为什么目标公司应该“收”了我?

下面把相关的经历分享给大家,包括绘制每一幅思维导图STEP BY STEP的步骤,以及每一幅思维导图背后的核心思路和关键问题。 希望能为想寻找真正喜欢的工作的你,一些灵感和启发。

1.我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工作?
——挖掘个人优势
640_18
2012年6月,间隔季回来,我开始重新面对现实生活。确切地说,是万分艰难地重建我的生活。

99天的间隔季,我去西南部做了志愿者,去印度独自旅行,带爸妈在国内游玩。辞职之前,我既害怕又兴奋,害怕是因为我把自己推向了一篇巨大的未知里:没有工作、没有居所、感情飘忽不定……完全无法想象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;兴奋是因为我对即将发生的未知的一切充满了好奇,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体验朝九晚五之外的生活。

体验完了,回归现实生活,每天思考的头等大事便是:找什么样的工作?

我喜欢的工作?我适合的工作?我既喜欢有适合的工作?如果有第三种,那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?

干想了好几天,也想不来什么眉目。我于是想画一张思维导图,梳理一下自己的经历。

接下来,一边画图一边试着回答这些问题。
【思考过程】
640_3
【画图过程】
640_4

画图1:在中心图画上一个上台阶的小人,脚印代表足迹和经历,在图中央写上“我的经历”主题关键词,然后开始回想过去所有的繁杂的经历。
思考1:从个人经历来看,我喜欢又擅长的事情是什么?
640_5

画图2:将自己的经历大致归了下类,我在主干上写上几段经历的名称:营销咨询、媒体撰稿、个人品牌
思考2:我做过哪几方面的工作?
640_6

画图3:在二级分支上添加每段经历涉及到的工作内容,配图
思考3:这些工作涉及哪些具体的工作内容?
640_7

画图4:在三级分支上依次写明每种工作所用到的技能。
思考4:这些工作内容用到的技能是哪些?
640_8

画图5:重复步骤3、4,丰富配图,逐步完善个人经历思维导图
思考5:这些工作内容用到的技能是哪些?
画完了之后,我一边盯着这张图看,一边想这些经历中体现出来的技能有什么共同点呢?

我发现,无论是在营销咨询公司里写报告,给杂志写访问稿,还是自己画思维导图,这几件事好像都是一个“信息的收集、整理、分析和输出”的过程,那我可不可以找一份工作,它的主要工作流程就是“信息的收集、整理、分析和输出”呢?

我突然想到了以前收藏过一篇发表在《城市画报》上的《小城之青春——中国三四线城市青年生存状态调查》的报告,我在2011年10月29日写晨间日记的时候把这篇报告放在Evernote软件里。我一边再次翻看这个报告一边想:做这种研究,是不是就是收集信息、整理信息,然后通过分析进行输出呢?

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,发现出品这份报告的一家定性市场研究公司,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青年文化,为国际顶尖品牌做咨询。

我在网上查到了这家公司创始人之一Zafka在TEDxBLCU2011上的演讲,主题是《我们是青年》。我顿觉其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与我心有戚戚焉,当即就决定:就是它了!

然而,我既不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专业背景,又没有研究公司的从业经验,怎么办?
2 我想去的公司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?
——调查目标公司背景
640_9
2012年6月26日,我来了北京。接下来的一个月,我经历了人生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恐惧。

彼时,我并不知道“来北京”意味着什么,因为想去的公司在北京,就来了。

我住在一家四合院青年旅社里,安顿好的第二天开始干正事。知己知彼,才有胜算。我最先做的就是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渠道,对目标公司做了一番大搜查:

  • 官方介绍:官方网站、官方微博、官方豆瓣小站
  • 媒体报道:搜索引擎、视频网站
  • 公开报告:slideshare.com
  • 小道八卦:员工豆瓣、员工微博、员工博客、朋友

6月30日,来北京的第五天,我来到这家公司的办公室,参加了他们周末组织的线下分享活动。办公室坐落在二环边的一个胡同小院儿。

活动开始前,我找到朋友的朋友,一个在这里工作的女孩,表明了想来工作的想法。她向我引荐了他们的首席运营官,一个很帅的加拿大华裔,看上去自信心爆棚,当时给我感觉还挺有距离感的。表明来意后,他开始介绍一些公司的情况。在他的描述里,这家公司显得有点遥不可攀:“我们希望员工有社会学或人类学的学科背景,目前的员工很多都是国外一流大学……”。我默默想说:惨了,那我岂不是没戏?

但来都来了,总得试一试。闲聊几句下来,我了解到了一个挺重要的信息。他们大概需要两种人:一种是有研究背景的,另一种是青年社群的组织者。

回到青年旅社,我把前期做的所有调查功课画在了一张思维导图上。

【思考过程】
640_10
【画图过程】
640_11

画图1:在纸的中央画上目标公司的LOGO,在下面写上公司的名字。
思考1:我想去的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?
640_12

画图2:我根据从各个渠道整合的信息,提炼了目标公司的主营业务:商业咨询服务和青年社群联结,把它们写在了思维导图的主干上。
思考2:公司的主营业务有哪些?
640_13

画图3:然后,在第二分支上,写上目标公司做商业咨询服务的主要方法:青年文化研究、文化视角和协同共创,以及青年社群联结相关的产品:青年文化实验室、黄油青年会议和中国青年观察。这些也都是从不同的信息渠道看到,然后总结的。
思考3:支撑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/核心产品是什么?

画图4:在第三分支上,写上要完成这些事情,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组合。
思考4:需要有什么技能组合的人?
彼时,我其实特别局促不安。因为我是想来这家公司才来北京的。所以,我也没准备找其他的工作,非常担心如果真的成不了怎么办。盘坐在青年旅社大厅的沙发上画出这幅图的时候,我感觉看到了一点点希望:研究这部分我肯定是没戏,青年文化我觉得还是有可能沾点边的。

我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
3.为什么你应该“收”了我?
——制作针对性简历
640_19
我决定走一步险棋,放弃传统简历的写法。

我把个人核心优势思维导图和公司背景调查思维导图摆在一起,努力地去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结。我发现,给年轻人杂志撰稿是与青年文化相关的;组织线上学习社群是跟年轻人社群相关的;而营销咨询公司的从业经历和我那种“收集、整理、分析、输出”的能力,多少跟研究有那么一点点关系。想着想着,我根据自己过往的经历,提炼出了跟青年文化相关的三种身份:青年文化写作者、青年社群组织者和创意思考者。

我重新画了一张思维导图,按照这三种身份,把个人核心优势思维导图上的经历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。
【思考过程】
640_15
【画图过程】

画图1:在中央画一个能够代表自己对目标公司向往的中心图像,写上主题关键词:“为嘛你该‘收’了我?”
思考1:为什么目标公司需要我?
640_17

画图2:对照个人经历思维导图,根据目标公司和目标职位的需求,重新梳理过往经历,将技能关键词写在主干上,我写的是“青年文化写作者”、“青年社群组织者”和“创意思考者”。
思考2:我有哪些对方需要的技能?
640_18

画图3:在二级分支上添加每种技能对应的个人经历,描述的语言尽可能贴近目标公司对职位的要求。
思考3:哪些个人经历可以证明这些技能?

画图4:在三级分支上添加每段相关经历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及成果
思考4:这些经历涉及哪些工作内容,有什么成果?
我根据这幅思维导图,撰写了针对性的文字简历,放弃传统简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工作经历的写法,围绕“青年文化写作者”“青年社群组织者”和“创意思考者”三种身份标签,来介绍自己,说明“为什么你需要我?”。

同时,我也按照这种思路写了一封求职信,描述了“为什么我想加入你们?”。主旨是我对这家公司的愿景的理解。我猜想,作为一个价值观非常明确的公司,应该也想知道一个求职者想加入他们的内在动因吧。

再三确认各种文档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之后,我在求职邮件的正文写明简历和求职信的摘要,把简历和求职信添加到附件。按下发送键那一瞬间,我心里松了一口气。

“这样真的行吗?” 我马上又开始担心。

两天后,我打开邮箱,看到了面试通知,狠狠地激动了一小下。

面试之前,我在胡同口踌躇徘徊了十多分钟,每隔十几秒钟就看一下手表。已经两年没在工作场合讲英文了,想到马上要进行一个纯英文的面试,还是非常紧张。

到了约定的时间,我一只手按住胸口,深呼吸了几下,另一只手推开了胡同小院儿的红色大门。

面试进行地出乎寻常的顺利,给面试官看手绘思维导图简历时,他感叹道:“你应该用这张图做求职材料的封面,让人印象更深刻!”

“那么,加入我们,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呢?”他突然问了这么一句。

“我想在这里找到‘那件事’,那件愿意做一辈子的事。就像找那个一起过一辈子的人一样。”

如今,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年多。在3年多里,我通过这个专业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,而且时常会感觉到莫名的幸福感:当创始人很认真地听实习生做分享的时候,当大家一起坐在胡同小院里一边吹风一边头脑风暴的时候,当听研究对象坐在家里讲自己内心的挣扎与冲突的时候,当我给工作坊画各种视觉化引导介绍的时候……

直到今天我其实也不知道,这是不是我想要找的那件“一辈子的事”。但是我特别确定,我在一个对的方向上行走,而且沿途真的很美很美。

转载请注明来源:用思维导图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
回复 取消